*新闻详情页*/>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粽子节、五月节、端礼节等,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端午过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我们知道,“病”字含有一个“丙”,丙也属火,因此病跟火有着密切关系。端午是火热季节的开端;如有不慎,那么就是疾病的开端。所以,端午到来,必须重视养生防病。
吃粽子、喝茶、插艾叶菖蒲、涂雄黄酒、喝五加酒、挂香囊和赛龙舟等这七大习俗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习俗,其实里面还蕴含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养生之道。
一:吃粽子。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但粽子是粘腻而难以消化的食品,要注意细咽慢嚼,且不宜多食用,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平时消化不良的人。
二:喝茶。
粽子大多以糯米和黏黄米为主料,黏性较大,进食过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粽子卡路里基本都在500左右,热量高,此时配上一杯茶,可以去除油腻,帮助肠胃消化。
端午节喝茶其源上溯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每逢端午佳节,百姓上山采选百草,晾匿家中常年备饮,以防病健身、美容养颜、防暑解渴、辟秽驱邪而得名。为弘扬民族传统保健茶饮文化,对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研究,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加工技术精制而成,既保持传统风味,以强化了保健作用。
三:插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慢慢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的。
四:涂雄黄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酒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五: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六:挂香囊。
端午节挂香囊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七:赛龙舟。
最后就不得不提端午节最为热闹的赛龙舟民俗活动了,赛龙舟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端午时节赛龙舟,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脾胃代谢、通调全身气血。
端午节的到来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时间点,端午节的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以端午为开端,做好养生,一年中都会受益,祝大家过一个健康安康的端午节。